打造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景德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珠山分局 吴正道
一、方案背景解读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这其中,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改变、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都使得地质灾害风险显著上升。珠山区作为一个特定区域,为了切实保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精心制定了此防治方案。这一方案的制定,充分体现了科学防灾、精准防灾的先进理念,是对地区发展和人民负责的重要举措。
二、方案依据解读
方案严格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这两部条例为珠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规范指导。从内容完整性来看,条例涵盖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各个关键环节,包括预防、监测以及治理等方面,为珠山区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全面且详细的操作指南。从适应性角度而言,珠山区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能够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对条例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这种结合实际的做法,能够使防治方案更好地适应本地地质灾害的特点,从而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三、方案内容解读
(一)部门联动,压实防灾责任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部门联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部门因其职能不同,在防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职责和优势。例如,自然资源部门凭借其专业的地质监测技术和人员,能够对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和实时监测;应急部门则在应急处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理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能力。通过明确各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工,可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这种协同合作的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从而极大地提高防灾效率。
为了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的效果,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可以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共同商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应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各类地质灾害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在各部门之间传递。此外,各部门还应定期开展联合演练和培训活动,通过模拟真实的地质灾害场景,提升各部门工作人员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协同配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监督管理,源头预防灾害
源头预防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最为经济、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能够提前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各类项目的选址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对于山区居民建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涉及民生的项目,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的产生。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质量和效果,应进一步细化评估标准和流程。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和地质条件,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同时,加强对评估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估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地质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掌握先进的评估技术和工具。此外,建立评估结果公示和反馈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加强综合治理,减少灾害隐患
综合治理是解决地质灾害隐患的重要途径。在确定工程治理责任主体时,按照“自然因素引发的以政府出资为主,人为因素诱发的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的原则进行划分。这种划分方式既体现了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导作用,又明确了责任单位的治理义务。对于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政府出资治理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责任的体现;而对于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则可以强化责任追究,促使各单位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地质灾害的防范。
政府在治理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时,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合理分配资金用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对于责任单位治理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应加强对其治理过程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责任单位的治理进度和治理效果,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责任单位更好地履行治理义务。
(四)严格防灾制度,强化重点时段工作
值班制度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汛期等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的重点时段,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能够确保在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关键时刻,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通过值班人员的实时监控和信息传递,为应急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
为了进一步完善值班制度,应明确值班人员的交接流程和责任界定。制定详细的值班人员交接手册,明确交接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确保值班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同时,建立值班情况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对值班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于在值班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违反值班制度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五)加强隐患排查,提高风险掌控
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补充手段。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可以有效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效率。为群测群防员配备必要的工具,并按照有关规定按时足额发放群测群防员补助,能够激发群测群防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履行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
为了提高群测群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应加强对群测群防员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常识、监测方法和技术、信息报告的规范和要求等方面。同时,建立群测群防员工作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根据群测群防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奖励。对于工作表现优秀的群测群防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工作不积极或违反规定的群测群防员进行相应的处理。
(六)强化临灾准备,提高应急能力
临灾准备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关键环节。经开区、各街道依据本辖区地质灾害情况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单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避险预案,这些措施能够在灾害发生前为人们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避免盲目逃生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灾准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定期对防治方案和避险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结合实际发生的地质灾害案例,对方案和预案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同时,加强对应急处置人员的培训和演练,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应加强心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人员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
(七)加强宣传培训,提升防灾意识
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为契机,加强对《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公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应对。
为了提高宣传效果,应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除了传统的线下宣传活动,如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活动。例如,可以制作精美的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举办线上知识竞赛,吸引公众参与;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问答社区,供公众交流和学习。通过多种宣传方式的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覆盖不同年龄段和社会群体,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八)咨询部门: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咨询电话:0798—8522930